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79节  (第1/3页)
    电话那端传来一阵乱七八糟的响声,能听得出来是,估计有很多东西突然掉在地上了。    刘宇浩苦笑了一下,摇摇头。    不过也是,任凭心脏功能再强大的人,第一次听到自己说发现了万历年青花大罐估计也要抓狂的。    自己当时不也是激动得一塌糊涂了么。    当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最终于23亿的天价被伦敦古董商朱塞佩·埃斯凯纳齐竞得,而自己的这个万历年的青花大罐恐怕要比那值钱的多的多了。    尽管其经济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刘宇浩和姜夔这样的人来说,金钱上的事毕竟还是其次。    最重要的是,姜夔和他一样的喜爱古代文明,一样的想让老祖宗们的智慧结晶传承下去,乍一听刘宇浩的话后怎么能不骇然失色。    “姜哥,你还在不在听我说话?姜哥?”    刘宇浩皱了皱眉,电话那端一直都没有姜夔的声音,无奈之下,只好准备挂断掉,等明天或者后天再联系了。    可刚把电话放进口袋,悦耳的音乐铃声响起了,刘宇浩拿出手机一看,姜夔又把电话打过来了。    姜夔颤颤巍巍的声音传了过来,由于激动过分,还有些跑调:“刘老弟,你在什么地方?我现在就飞过去。”    刘宇浩微微眯起眼睛,心头跳了一下,道:“姜哥,你是不是想到什么了?”    能让姜夔如此激动,而又迫不及待的想看到的物件一定不会太简单。    虽然万历年间的青花大罐非常少见,甚至可以说世间少有,但也不至于让姜夔表现的这么不堪吧。    要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姜夔那个古瓷修复专家的名头就白叫了,故宫博物院里有那么多的稀世珍宝他又不是没见过。    姜夔稍微迟疑了一下,拿出不太肯定的声音,说道:“刘兄弟,我怀疑你的那个岁寒三友的青花大罐是当年利玛窦留下的。”    “利玛窦?意大利的那个传教士?”    刘宇浩差点失声惊呼出来,就算是强行咬住了下唇,但还是嗯了一声。    “对,就是万历年来国内传教的那个天主教徒利玛窦。”    姜夔的声音笃定认真,一般情况下,他如果说话的时候用的是这种语气,就证明他心里没有十分的肯定也已经有八分谱了。    我勒了个去的!    刘宇浩倒吸一口冷气,眸子中闪过一抹怪异的色彩。    姜夔的话让他想起来了,当年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曾经赏赐给利玛窦一个青花大罐的,可后来利玛窦去世的时候却是依照天主教徒的传统,什么都没带进坟墓中。    果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1578年3月24日,利玛窦从里斯本出发乘船和其他14名耶稣会士一起前往印度传教。一路上绕过好望角,途经莫桑比克,经过6个月的航行终于在9月13日到达印度果阿。    四年后,这个个性坚毅的传教士以天竺佛教徒的名义,经澳门进入国内,便开始了长达一辈子的传教生活。    1600年5月18日,利玛窦带着庞迪我神父和准备好献给皇帝的礼物于1601年1月24日抵达京城。    当时利玛窦向皇帝进呈了自鸣钟、圣经、《万国图志》、大西洋琴等方物,得明神宗信任。而作为回礼,万历皇帝竟然拿出了自己最喜欢的岁寒三友青花大罐送给了利玛窦。    传言,万历皇帝的那个岁寒三友青花大罐有另一种神奇的功能,在阴天即将下雨的时候,如果在罐里盛上一半的水,下雨之前,那青花大罐便会不停的“吟唱”一种天籁之音。    利玛窦在写给万里之外的家乡好友的一封信里曾经提到了那个青花大罐的神奇之处,并描述了自己的感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回想起来就觉得心情高昂激荡。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