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9节  (第2/3页)
,半点儿都不会来事。    余秋看着赵大婶焦急的模样,心里头只觉得暖融融的。也就是爹妈,不管什么时候,都想着要给孩子多争取点儿东西。    她拉着宝珍的手,给自己徒弟安排工作:“以后你晚上不忙,就跟着我爸爸帮忙。他的手受了伤,写字可能有些困难,你要当好助教。”    宝珍连助教是个什么东西都搞不清楚,只结结巴巴:“我我我行吗?”    “不行不会学啊。”赵大婶真是恨不得摁着女儿的脑袋点头。    多大的福气,跟在教授身边,那不就是教授亲自教了。    余秋朝余教授笑:“宝珍很聪明也很认真,手尤其的巧,很有悟性。不过我一直没什么时间好好带她。爸爸,就麻烦您多教教她了。”    赵大婶喜上眉梢,哎呀呀,这可是过了明路了。教授教的那是什么人啊?那都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这四舍五入的,她家宝珍起码也算是个高中生的待遇了吧。    赵大爹也反应过来了,赶紧热情地邀请余教授跟他们走。    他家三间大瓦房,有现成的屋子能住人。余教授这一回过来的匆忙,本来村里头以为他怎么着也得元旦过后才能来,所以没有给他安排好专门的民房。    何东胜伸手拦住赵大爹:“大爹你就别麻烦了,余教授,肯定希望跟小邱住的近点儿。今晚教授还是住在医疗站吧,我这边已经安排好了。”    今天村里头的客人多,又没有大肚子过来生宝宝,医疗站就暂时空出来给知青们当客房。    现在多了余教授倒也不麻烦,他家的房子空出来给男知青们睡。他妈跟宝珍将就一晚上,他在这边帮忙照应着。    “教授,我看您好像有风湿性关节炎,今晚我给您扎几针,晚上你也能睡舒畅点儿。”    生产队长的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宝珍父母自然不好意思再硬拉人走,他们再三再四邀请余教授明天一定要去家里吃饭,短的什么东西千万不要客气,直接跟他们说,这才念念不舍地离开。    余秋抱着被子进空出来的医疗站。余教授饱经风霜,身体羸弱,可不比火气旺盛的男知青亲们,被子必须得是厚厚的。    结果她一进屋,就发现里头似乎暖融融的。    南方的山村虽然天寒地冻,阴冷渗骨,但杨树湾人并没有烧火炕的习惯。这屋子却像是熏了火炉一样,明显要比屋外气温高上起码七八度。    余秋放下被子,在屋中梭巡煤炉的踪影,却只在屋角靠近砖头床的位置瞧见了个新玩意儿。    三块砖头搭成了小小的三角形花坛,里头跳跃着红红的火苗。因为花坛上方倒扣着陶瓷的花盆,所以余秋也看不清里头烧的究竟是什么。    热气正是从这小花坛里头传出来的,源源不断,像个小取暖器。    何东胜手上拎了个青竹架子进屋。瞧见余秋正盯着那小花坛看,他放下架子罩住花坛,笑着说话:“里头烧的是竹片。”    花坛中发出了噼啪的轻微声响,一股竹子特有的淡淡清香弥漫开来。    何东胜指着花坛解释:“大花盆里头套了个小花盆,我把花盆底给封了。”    余秋迅速反应过来:“这是对流传热吧。”    大小花盆之间存在空间。    空气从倒扣的小盆下面与花坛存在的空隙流进去,竹炭加热升温,热空气上升。只不过这不是热气球,热气没办法带着花盆飞上天。    随着压强的进一步增大,热气还得从小花盆底部的空隙溢出,弥漫进大花盆,这就与大花盆之间形成了空气的流动。    大花盆底部有排水孔,热气就沿着排水孔往上冲出去,又实现了和房间里空气的的热交换。    经过这两个步骤之后,房间里头的温度能够迅速上升。    何东胜微微笑:“像这么大的屋子,半个小时的功夫,这旁边就能暖和和的。”    余秋惊讶不已:“胡杨返璞归真啊,我还以为他会做一个电热取暖器呢。”    其实这样的也行,就是用明火难免不安全,燃烧不充分的时候有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    何东胜开了窗户换气,声音低低的:“小胡会计太忙了,顾不上,这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